400 0506 816
新闻中心
小赤峰吧- 赤峰吧-一个小而美的贴吧
新闻中心

全国人大代表伊彤:人才评价要分类施策

发布日期:2019年03月18日 



全国人大代表伊彤(央广网记者 陆明明 摄)

  央广网北京3月14日消息(记者陆明明 刘天思)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考核、评价而言,评价标准的科学与否至关重要。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工程院等五部门发出通知,联手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然而政策落地尚需时日,新机制的建立也并非立竿见影。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学科带头人伊彤指出,目前在国内一些单位,“四唯”现象依然存在。比如,教育部所属某知名大学医学部现行的研究生导师上岗条件,对于临床医生和从事基础医学研究者,采用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单一评价标准,只注重高水平论文数量,却无任何衡量临床水平的评价指标。

  根据该大学的规定,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在近5年内必须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的身份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且必须位于JCR Q1和Q2区。该大学的几家附属医院作为教学医院,大部分博导、硕导的研究方向是培养临床技能型研究生,临床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研究方向相比基础研究,更加注重实践。因此,即便论文被SCI期刊收录,一般也很难出现在基础研究论文登载区。对于一些优秀的临床医生而言,尽管他们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精湛的手术技术和为人称道的口碑,也只能望“标准”兴叹,更谈不上培养人才和带领团队。

  伊彤补充说,类似该大学“一刀切”、“唯论文”的研究生导师上岗条件,在国内各医科院校非常普遍。这种方式背离了设立研究生导师的初衷目标。一方面,导致一批优秀临床医生的经验和技术得不到有效传承;另一方面,一些在国外从事基础医学研究,回国后从事临床工作的海归医生来说,由于在国外已经发表符合要求的论文,申请研究生导师相对容易。而担任导师后,由于临床经验不够丰富,必然会影响所带研究生的临床水平,进而影响到病人的诊疗效果。

  对此,伊彤代表建议,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和五部门下发通知要求,打破“唯论文”模式,改变“一刀切”的评价方式,针对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不同特点对高校研究生导师实行分类评价。对于从事临床研究的申请者,重新设置能充分体现其临床技能和诊疗效果的指标,借鉴国外“教授会”等同行评议方式,科学遴选研究生导师,激励从事临床研究的优秀医生群体传承技能、培养人才团队的积极性。

小赤峰吧- 赤峰吧-一个小而美的贴吧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豫ICP备11011561号 技术支持:王拓 | 空间提供:法人会